豫ICP备17040950号-2

望子成人

作者:易中天

我既是一个教书匠,就来说说中国教育的问题。

几年前,在北京《经济观察报》的一个论坛上,当时有一位演讲嘉宾是教育家杨东平,我说请问杨先生,中国教育和中国足球哪个更有希望?他想了半天说,教育吧。我说为什么?他说足球没有希望也就算了,教育不能没有希望。

问题是,我们要考虑的是中国教育是不是大幅度、大面积地提高了我们整个国民的素质。而现在我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中国教育整个把人脑子搞坏了。中国教育和中国文化的问题一样,是弱智化。搞坏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我们的教育评价目标就是“成王败寇”四个字,就是你如果得了诺贝尔奖就是好,没有得奖或者奥数没有得奖就不行。就是一成王败寇,急功近利,见利忘义,忘掉了教育的根本目的。

这种成王败寇的评价标准的结果是不把学生当人,望子成龙,望子成材,望子成器。龙是什么?怪兽。材是什么?木头。器是什么?东西。就是你要成怪兽,你要成木头,你要成东西,就是不要成人。现在口口声声以人为本,最应该以人为本的应该是教育,可是在中国,最应该以人为本的领域最不把人当人。

你总会信仰些什么

作者:白岩松

读书读久了,你总会信仰些什么。

当我们翻开一本书,要在翻开的这本书里头寻找到什么呢?这个话题似乎要从我们刚刚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说起。当人生的这本书刚刚翻开,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在这本书里,我们又要寻找到什么呢?也许两者的答案有很多是相似的。首先翻开一本书,我们希望知道自己是谁,我的家乡在哪里,而世界又在哪里。

如果我不打开书,我会以为世界就像我生活的这座城市一样,有草原,有森林,有很多和善的人们。但是当我打开书才知道,《上下五千年》里有那么多的历史;当我打开书的时候,我知道在《一千零一夜》里还有另外一个跟我们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当我打开书的时候才知道有好人、有坏人;当我打开书的时候才知道,北京、江苏、四川或者其他的地方怎么怎么样。了解的事情越来越多了,这个世界开始变得越来越大了,结果一个又一个少年该如同我一样,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如果没有书,你不会知道世界是个什么概念,即便后来当你的年岁足够大了,当你来到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国度里,你竟然发现一切似乎没那么陌生,因为早在白纸黑字上,早在字里行间,早在曾经翻开的一本又一本书当中,你曾经如此亲密地靠近过它,世界变得不再那么遥远,也不再那么陌生了。

沿着最初的理想走下去

作者:沈杰辉

电影《10件或更少》中,女主人公是一位年轻貌美、聪慧能干的西班牙女郎,但与她终日相伴的是一家郊区小超市的“10件以下商品收银台”——她深深厌恶着那里机械而繁重的工作,以及自己无比失败的婚姻。后来某天一位老牌演员忽然闯入女主人公的生活场域,并同行整日,以其豁达性情与深厚阅历为这个25岁女孩一洗心头蒙尘,让她看见其实自己的生活没那么糟糕。

整部电影节奏温柔、文艺,且抛出一个相当有趣的数字游戏:说出10件以下你喜欢或讨厌的事情。影片告诉你,真正活得积极有味的灵魂,喜欢的事情会远远多于10件。

寻常市井中,如片中老演员那般“乐活”的姿态实属寥若晨星,多的是女主人公式平凡奋斗的年轻人群,在纷扰都市里搏未来生存的日子毋庸置疑要和无尽辛劳与烦忧形影相伴:疲于奔命、薪水不高、压力过大、工作单调、闲暇稀少……努力不去抱怨已属高度乐观,强颜欢笑从少有的闲适感里挖出10件喜欢之事显然过于梦幻。